來瑞典之後玩過幾次殺手遊戲,這個遊戲有許多變化版,可以依據當時的人數或是希望的複雜程度稍稍的增加或減少遊戲中的角色。最簡單的版本是以法官、殺手還有一般百姓這三種角色進行。法官總是會在每一輪中讓大家個別提出看法,最後經由多數決決定誰是殺手,在第一輪就猜中真正殺手的機率其實不大,所以總是會犧牲幾個無辜的平民百姓,甚至到最後殺手殺光大獲全勝、殺光所有人。那麼每個人是依據什麼而提出他們自身的看法呢?總是有人可以振振有詞的指出某某人必定是殺手,或某某人必定不是殺手,理由可能是他的直覺、觀察某某人的表情、依據某某人的說詞、某某人的辨解、就是喜歡去鬧某人、單純覺得好玩,或者僅僅是看某人不爽,無論原因為何,最後大家都會選出一個"可能是殺手的人"並將他處以死刑。被錯殺的人在接下來的遊戲中可無聊了,雖然可以提前知道誰是真正的兇手,不過就是少了那麼點參與感,如果連著幾次都被錯殺,也許心中還會湧起一鼓淡淡的不爽,覺得這遊戲無聊透了。
 
在遊戲中被錯殺的人頂多就覺得這天過得十分無趣,那麼在現實社會中被錯殺的人呢?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恐怕無法用那樣戲謔的語言及態度來看待那些無辜冤死的人。十二怒漢中,一名生長於貧民窟的十八歲少年被指控預謀殺害親生父親,檢察官認為其惡行重大,像法院訴請對其求處死刑。經過六天冗長的聽審之後,是否將這名少年送上「電椅」的決定權被交由十二名陪審員,他們必須要達成共識、十二個人同時認為該名少年是「有罪」或「無罪」的,而有罪與無罪的衡量標準則是否對於這六天審判中所提出的人證與物證有「合理的懷疑」,只要有合理的懷疑,那麼法院就不該將這名少年送上電椅。
 
我很沒水準的一邊看電影一邊覺得這部電影成本一定很低,整部片幾乎只有一個場景,也沒有太多的道具:一個小房間、房間中央放了張桌子、桌旁擺了十二張椅子、幾枝筆、紙、凶刀、兇案現場房間的平面圖......等,一路算下來覺得這些東西實在是花不了幾個錢,但是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完全吸引了我的目光,劇本實在是讓人太讚嘆了(當然出色的演員也功不可沒),短短幾句台詞、幾個動作就很鮮明的勾勒出這十二名被隨機抽出的陪審員的個性以及處事態度,有的實是求是 (我講求證據與邏輯),有的對貧民存有嚴重的偏見 (住在貧民區的都是人渣!),有的則是湊巧被抽上 (快點結束討論,我等著去看棒球呢....),有的講求秩序與規則 (大家不要吵,一個一個輪流發表意見),有的受陷於自身的經驗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完全的不同,都是惡魔!),有的認為生命非常的可貴,應在在下決定之前審慎討論 (我不知道這名少年到底有沒有殺掉他的父親,但既然我們的決定悠觀一個人的性命,那麼就該多花一些時間對仔細的檢視所有的證據),有的則是以遊戲的態度看待 (真有趣,這是我第一次當陪審員耶),有的......等。十二的宿昧平生的人,因為一個與己身無關的殺人案件被聚集在法院的內的小房間中開會,截然不同的社會地位與個性在他們的討論中激起了不同的火花。而故事背景的設定也十分有趣─一個近年來最熱的夏天,他們在悶熱的房間中互相爭論的臉紅脖子粗的,場面越來越火爆,但突然之間,窗外下起了大雨,他們也找到了遍尋不著的電風扇開關,似乎大家也被這場突然的雨影響的漸漸平和下來了,雖然依然小有爭吵,但總算能較為冷靜的檢視那些證據了。這個劇本真的非常的棒,除了運用對話將各個陪審員的個性很立體的表現出來之外,在他們的推理與討論之間也不時穿插著一些諷刺性的笑點,比如說其中一名對貧民存有歧視的陪審員說:Bright? He's a common ignorant slob. He don't even speak good English. 坐在他旁邊的另一名陪審員淡漠的瞥了他一眼之後糾正他說:Doesn't even speak good English (唉,是我笑點低還是怎樣,我就坐在電腦前科科的笑起來了。)寫劇本人的真的是太天才了!
 
也許最後他們的決定是錯的,很可能他們錯放了一個殺人犯,但是沒有人可以在尚未罪證確鑿之前就將嫌犯定罪,只要有一絲絲合理的懷疑,哪怕這只是些枝微末節的懷疑,我們就不能做出剝奪嫌犯生命或是自由的決定,這是一種尊重人權的態度,也是司法體系中非常具有價值的部分。看完了這部好片,心情真的非常的好,大力推薦給大家喔,希望我沒把這部片介紹的像是鬧劇一樣(我有一種越喜歡的電影就會把他講得越智障的病),經典不愧是經典啊~~~~(對,我寫文章就是有虎頭蛇尾的毛病,怎樣怎樣,揍我啊~~~~)

kurs07ch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